有人说,收藏家是金钱的穷人,精神的富翁,到头来往往“满屋是宝,一身外债”。这是历来真正藏家的写照,究其原因,凡称得上大收藏家的,都有一个怪癖——爱藏品如命。一生只进不出,见到所好,举债获得,一旦收入囊中,惜爱如子,谁也别想再从其手中轻易夺去。久而久之,藏品在家中越塞越满,手头越来越紧。
这样的例子很多,如民国四公子张伯驹。
这位才气横溢的民国奇人,集鉴赏、中国诗词、京剧研究等诸艺于一身,一生收藏的书画精品都是惊世之作,如晋陆机的《平复帖》、隋展子虔的《游春圈》、杜牧的《张好好诗》、黄庭坚的《草书》等等。为得到这些传世国宝,不惜卖掉家屋,后来,又全部捐给了故宫博物院,成为故宫的镇馆之宝。当时国家要奖励他二十万元,但被他和夫人潘素婉拒了。
到了晚年,因病入院,却因其级别不够只能挤在七八个人的病房里,当女儿努力奔走终于得到院方同意,准备给他换个人少的病房时,他却离开了人世。用现在世俗的话来说,别说转病房,他任何一件宝物都可以换得一家医院。
英国的大维德爵士,也有相似的命运。
大维德爵士到了晚年,他几乎倾尽了所有积蓄,换回了1600余件中国历代古 陶瓷精品。后,夫妇俩连低的生活也难以维持,在贫穷中离开他们一生心爱的宝物。
大维德爵士,生前虽然生活贫病难捱,但他的精神世界却相当充盈,那1600余件中国历代古陶瓷精品给他带来的身心愉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。这些伴随他一生的宝物以基金的形式保存下来,大部分进了伦敦大英博物馆,后成为国际上负盛名的“伦敦大学亚非学院”的现实教材,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对中国传统文化痴迷的中外学者和专家。这功德是无法估量的。
其实,人生就是一段精彩的过程,如果在这过程中能让自己喜爱的宝物带来心灵深处不同寻常的愉悦,应该也足矣!
有人开玩笑说,以前兴土葬,贪婪者还可以将生前的所爱随同尸体入葬,不过还是陈尸荒野,如今行火葬,没有什么可以随骨灰入殓,即使将骨灰装入一只自己生前喜爱的官窑瓶中,恐怕日后也不得安宁。虽是玩笑,但也说明一个道理:花了,笑了,开心了,就好了!
难怪有人说,花钱为买开心,对收藏家来说,举债换藏品,也是为了让藏品的美在自己心灵深处激起一阵振奋的喜悦。
他们是金钱的贫者,精神的富翁,后辈的偶像!
笑着与物相聚,笑着与物分离。他们超然物外的境界,是收藏后辈们的楷模。收藏家我们向您致敬!